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牽猴子王師解構電影產業前世今生

臺師大EMBA藝文大師講座 牽猴子王師解構電影產業前世今生
全文轉載自經濟日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為培養學生具備管理專業、人文藝術涵養及創新思維,舉辦了共計8場的一系列「藝文大師講座」。第一場講座於6月15日登場,特別邀請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人王師,分享「我們熱愛電影的前世今生」,以其跨足製作、行銷與監製的經歷,從電影生產者與觀眾的雙重視角,帶來產業觀察與經驗分享,讓師生們了解全球影視業的發展歷程與趨勢挑戰。
王師從自身求學與職涯經歷談起,描述從臺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後,曾進入聯合利華任職行銷,卻因缺乏產品認同感,而轉進誠品書店任職;並在數月後進入電影產業,開啟長達逾二十年的行銷與製片生涯。
談及臺灣電影的變遷,他指出,2003年當時臺灣電影產業正處於「谷底中的谷底」,市場普遍質疑臺灣是否有電影、電影是否值得觀看。然而,2008年魏德聖執導的《海角七號》橫空出世,以逾5億新臺幣的票房創下紀錄,才重新燃起觀眾信心。該片不僅劇情娛樂感人,更成功地將臺灣與日本的「剪不斷理還亂」歷史情感,透過一段愛情故事隱喻,引起廣大民眾的共鳴,成為當年宣洩受挫情緒的重要出口。
《海角七號》的成功不僅讓觀眾重拾對臺灣電影的信心,也促使導演、戲院及媒體重新看見臺灣電影的市場潛力,形成新的產業生態圈。乘著這股氣勢,王師與知名製片李烈於2011年共同成立牽猴子股份有限公司,專注本土電影的行銷與發行,致力於建立產業鏈完整生態,包括版權銷售與上游企劃發展。他強調,好的內容需要專業團隊在產業上下游進行支持,電影才能形成產值與文化影響。
如今,牽猴子已發展為具備「一條龍」服務的公司,從最前端的故事開發、製作、募資,到發行、銷售版權皆能包辦。去年成功的案例包括創造逾6,000萬新臺幣票房、金馬獎榮獲5項大獎並獲得11項提名的《鬼才知道》,亦於中國大陸市場與Netflix創下亮眼成績,證明優質本土內容具備國際市場潛力。
王師援引國內知名學者的定義,指出電影是一種「高價值體驗型商品」。所謂「高價值」體現在其高度仰賴電腦運算、特效技術與龐大資本的投入,尤其好萊塢大片更是如此。然而,特效產業卻面臨「包案制」的挑戰,使多數特效公司在競價壓力與修改吸收條款下,長期虧損甚至破產。對於非好萊塢電影,若無法在特效場面取勝,則需將故事說到極致,提供觀眾飽滿的情緒價值,如喜怒哀樂、恐懼、感動與認同。
而「體驗型」的本質則意味著觀眾購買的是一段無法退費的經驗。這使得觀眾在購票前會更謹慎研究口碑,面對家中Netflix、Disney+等串流平臺「看不完」的內容,觀眾出門觀影的「機會成本」大幅增加。王師強調,當代觀眾進戲院除了追求娛樂聲光刺激,還為了社交、儀式性、教育甚至公益功能。
王師指出,電影產業百年來歷經多次被宣判「死刑」的危機,包括電視、錄影帶、串流平臺的出現,以及COVID-19疫情。然而,每次危機都促使產業規格不斷進步,如3D、4DX,甚至是李安推動的「未來3D」。他以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為例,儘管其「未來3D」技術(4K解析度、每秒120格)使觀眾每秒接收資訊量為原2D電影的20倍,但因戲院需斥資5,000萬新臺幣更新設備,且作品票房未如預期,導致該技術未能普及,驗證了「技術上的創新並不保證商業上的成功」。
談及迪士尼近年業績滑落,他從COVID-19疫情衝擊戲院與樂園收入、IP過度開發造成創意枯竭、串流平台內容品質參差等層面進行分析。並以Netflix為例,說明其由DVD租借轉型為全球最大串流平台的過程,強調創辦人Reed Hastings正是善用網路趨勢與用戶痛點,重新定義內容傳遞模式。
他也特別提到,當今觀眾選片更為謹慎,電影院已非唯一觀看管道,電影製作者必須提升故事說服力與情感價值,「讓觀眾願意花時間、金錢與注意力進戲院」,才能對抗平台與娛樂內容的極大選擇性。
在全球內容供過於求的時代,王師強調,每個國家都應在自身的文化土壤中尋找並通俗化其獨特之處,以創造屬於自己的精彩作品。他點出臺灣影視產業發展的「房間裡的大象」—中國大陸因素。自2000年至2010年,大量臺灣流行音樂藝人及中生代導演為追求高報酬而轉赴中國大陸發展,導致臺灣影視人才流失,且常被迫面臨政治表態的兩難。2018年金馬獎事件更明確地劃開兩岸影視交流的鴻溝。王師認為,臺灣若要成為內容強國,必須先確立自身的國家認同,才能無所顧忌地創作與發聲。
最後,王師提醒所有內容創作者,在現今注意力碎片化的時代,一個故事或影像敘事能否成功,必須自問其是否具備「關聯性」(除了創作者,還有誰在意?)與「急迫性」(為何觀眾要現在花錢進戲院觀看?)。這兩點將是未來電影能否持續吸引觀眾走進戲院的關鍵。